成年人一年总有365天是失眠的!bte365
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.2%,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,失眠人群中,以90后、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最为突出。[2]
2021年我国民众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.06小时,较2012年睡眠平均时长得8.5小时,睡眠时长减少1.5小时。其中,新手妈妈、学生、职场人士睡眠问题突出。[3]
疫情全民宅家期间,宅家前90%的人集中在20-24点就寝,全民宅家期间凌晨就寝人数超过50%。[4]
2021年80.88%的中国居民在近半年有熬过夜,其中43.09%表示熬夜是主动选择,77.05%表示熬夜频率在每周1-4次。[5]
30.9%的人入睡需要30分钟以上,0.9%的人需要药物助眠才能入睡。[6]
在人的四大生命元素—空气、水、睡眠和食物中365新闻,睡眠位列第三,优于食物。[7]
人生有1/3时间在睡眠中度过,睡眠是一个消除疲劳、养精蓄锐的过程。睡眠能避免人体神经细胞因过度消耗而功能衰竭,另一方面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。[8]
人之所以失眠,是因为人受到压力等应激源刺激时,其下丘脑- 垂体- 肾上腺轴( HPA 轴) 活性增加,而长期的应激刺激,使得 HPA轴活性持续异常亢奋,会导致机体出现抑郁或焦虑,进而诱发失眠。[18]
褪黑素( N-乙酰基-5-甲氧基色胺,MT) ,又称松果体素,是由松果体分泌的吲哚类激素[15]。褪黑素是大脑内松果体在睡眠时分泌的一种物质,对睡眠周期的维持尤为重要。[8]
超过30岁褪黑素分泌量开始减少,45岁只剩下一半左右的水平,70岁以后就微乎其微了。[8]褪黑素有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,睡眠中觉醒次数减少。[4]促使次日早晨唤醒阈值下降。[7]褪黑素对光照制度改变造成的影响有对抗作用,褪黑素也是调整生物钟的活性物质。[11]
褪黑素能够激活MT1 和 MT2 受体来调节睡眠,MT1 和 MT2 两受体同为 G蛋白偶联受体,MT1 主要抑制神经元活动,调节睡眠;;MT2则主要诱导睡眠位置的改变。
二是通过 MT 的分泌受光刺激并且呈昼夜节律性改变,日间褪黑素分泌量较低,而夜间则达到高峰值,褪黑素的高峰值与低谷值的节律替,影响着γ-氨基丁酸在体内的含量,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高低水平的转换,并达到调节睡眠与觉醒的周期的作用。[15]
缬草(拉丁学名:Valeriana officinalis L.)是败酱科,缬草属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,具有安心神、失眠功效。[13]缬草是国际公认的天然舒眠草本,帮助缓解低质量失眠,减少焦虑[12],温和舒缓身体,自然进入梦乡,享受更高质量的睡眠。
缬草中含有缬草二醇及缬草三酯。其中,缬草二醇能够降低反射的兴奋性及平滑肌痉挛,从而有效抑制大脑皮层,是缬草镇静作用的活性成分。缬草三酯则有较强的镇静活性。[14]
啤酒花 Humulus lupulus L. 又称忽布、蛇麻花、香蛇麻、啤瓦古丽(尔语) ,是桑科 Moraceae 葎草属 Humulus 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,常以其未成熟带花果穗入药。其味苦,微凉,无毒,具有健胃消食、镇静利尿之功,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、腹胀、肺结核、膀胱炎、神经衰弱、失眠。[16]啤酒花具有抗肿瘤、抗氧化、镇静催眠、雌激素样作用;
啤酒花可以增加由戊巴比妥导致的睡眠时间减少。实验表明将啤酒花和缬草属植物的根、西番莲同时使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,避免睡眠多动症发生。啤酒花中的2-甲基-3-丁烯-2-醇具有镇静中枢神经的活性,尽管啤酒花中所含的这种化合物的数量比较少,但它可以通过啤酒花中苦味酸和蛇麻酮代谢而在体内合成。[17]
γ-氨基丁酸( Gamma-aminobutyric acid,GABA);GAB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动、植物体内的小分子量非蛋白质氨基酸,分子式为 C4H9NO2,分子量为103.12Da,水溶性强,热稳定性高,微溶于热乙醇,不溶物等有机试剂,其晶体形态呈白色片状或针状。[18]
GABA是脑体中自然分泌的一种“睡眠氨基酸”,能直接作用于脑神经,促进放松和消除神经紧张,对脑部具有安定作用。[19]
GABA 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,能在GABA转氨酶作用下,经由GABA 旁路( GABA-shunt) 进行分解代谢,而其中间代谢产物的γ-羟基丁酸(GHB) ,可通过作用细胞膜上的 GHB 特异性受体、GABA-B 受体或 5-羟色胺能神经系统等途径,发挥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神经元的抑制作用,进而对机体产生镇静催眠等效果。[20]
[6]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《全球睡眠状况及睡眠认知最新调查数据和睡眠医学最新成果》.
[13]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《中华本草》编委会;中华本草·7[M];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1999;576.
[15]梁竹,魏玮,陶利. 褪黑素在治疗睡眠障碍中的研究进展[J].药学学报,2014,30(1) : 82 - 85.
[17]刘玉梅,啤酒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食品科学,2009,30(23):521-527.bte365